新加坡的“甘榜教室”:在村子里培养国家栋梁
文/张心恬
你可能不会想到,在新加坡这座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里,还有一个叫做“聚友爱”的“村子”。这个村子又被称为“甘榜教室”。
“甘榜教室”的入口
“甘榜”是马来语,意为“村庄”。在新加坡全面城市化之前,大家都住在“甘榜”。今天,新加坡人仍然津津乐道的“甘榜”精神,指的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只是随着城市的崛起,“甘榜”精神渐渐消散。
“聚友爱”想要成为都市中的“甘榜”。
从嘈杂的大路走进“聚友爱”,气氛安静了下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的田地,而在耕作的人们看到来人时,会停下手头的活,微笑点头。
一个头发并不服帖,穿着大花裤子的“老顽童”模样的人走在村子里,这个看似憨憨的,说起话来眼睛却闪烁着睿智的人,就是郑来福,“聚友爱”的创始人和主席。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村长”。
村长郑来福
村长指着绘画墙上“钟灵毓秀”这四个大字,解释道,“只有美好的环境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他说起创建“聚友爱”的初衷:“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我想大家靠着土地去洗心、耕心。”
8年了,这片2.6公顷的“甘榜教室”从当初的一小块农田成长为一个以土地为基础,涵盖农业、教育、木工、社会创新四个领域的社会企业。这期间,这片土地迎接了许许多多的城市人在这里耕作和成长。“甘榜教室”不再只是郑来福一个人的梦想,它已经开始在更多的人心中悄然发芽。
在村子里培养国家栋梁
社会创新实验室是由集装箱改成的
2012年,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找到“聚友爱”,请他们为政府各大部门即将新晋的年轻官员们进行培训。这些领袖是通过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发掘的人才。政府在精英学校中提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送他们去国际顶尖大学深造。在他们学成归国之后,让他们在各自的部门快速提升。
“但是,这样的领导人是跟人民脱节的,”村长说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现在社会的人才,而是全新的人才。这样,你需要一个全新的培养系统。”
“聚友爱”将这些“精英中的精英”请到村里,让他们切实地体验“聚友爱”的理念和社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领导人将在六个月之后,根据他们在“聚友爱”的实地考察经验,为“聚友爱”做一个策划书。这种别出心裁的培训让这些未来的领导人体验新加坡社会企业的处境,跳出原本的框架去思考和行动。
郑来福8年前的初衷正逐渐成为现实——这个落地土地上的“村子”正在尽己所能去帮助这个国家培养脚踏实地的未来领导人。
村里供海外志愿者居住的小屋子
“聚友爱”的足迹不止于新加坡。
当迪拜的知识与人力发展局的局长找到村长的时候,这让村长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这位局长在网上搜索了三个关键词,找到了“聚友爱”。这三个词是“全面教育,青少年,快乐”。
迪拜的官员来到“甘榜”教室参观,并且邀请村长去迪拜演讲,和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切磋,共同分享教育的未来。为孩子们提供新式的、激发创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议题。村长还被邀请作为专家共同策划一座新型的学校。这座学校暂时还是沙漠中的一片荒地。迪拜的官员想和村长一同进行这个实验,从零开始,设计一座像“甘榜”教室那样的环境和人和谐相处的校园。
“我自己也没想到‘聚友爱’的影响力这么大,”村长仍然还有些不相信。
如果生命如此脆弱短暂,那么最遗憾的是什么呢?
1997年的胜安航空空难惊醒了当时事业有成的郑来福。他开始问自己——如果生命如此脆弱短暂,那么最遗憾的是什么呢?
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他开始环球背包,这一走就是四年。感受了不同的文化,郑来福大开眼界。回到新加坡,他并没有回到商场,他尝试不同的领域,比如管理朋友的素食餐厅,带新加坡人去海外做义工。他想要创造真正的价值。
和新加坡青年接触的过程中,他隐约觉得,他们好像失去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很多青年人的思想僵化,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他感到不安。当时,也就是2001年,正逢新加坡政府出台重建国家的政策。其中的教育方针包括“教会下一代如何承担风险和创新”。这让郑来福思考——如何才能培养这样的领袖呢?而这个答案在不经意间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样一句话,“快乐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断绝。”
午餐的固定仪式:村长就餐之前发表感谢感言
他一下醍醐灌顶。原来,在新加坡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和土地之间的联接关系,变得不快乐。而这里的教育更是头重脚轻,只注重知识,而忽略了其他。
郑来福想要把新加坡人失去的都找回来。他要把“甘榜”精神带回都市,建立起一个新的社区——在这里,培养新一代的领袖。“能文能武能动土”,这是来福的期许。“聚友爱”就这样开始了。
5个社会企业:扎根在土地上的植物
如今,“甘榜教室”发展为五个版块的社会企业,每个版块都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名字。其中包括:
“哇,甘榜”提供教育业务,为学生、老师和社会各界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 “家与农”负责农业方面的商业规划和运作,让这里的有机农产品进入市场;“社会创新实验室”倡导将科学、电子和大自然结合,设计创新产品;“触木”则提供木工手作工坊;“草根先锋”以“能文能武能动土”作为教育理念,培养能引领新加坡改进社会和环境的未来领袖。
在这五个版块中,“哇,甘榜”是“聚友爱”社会企业中最稳健的一个,已经成立了3、4年,已经在盈利并支持“聚友爱”的发展。其他版块的社会企业还很年轻,还在探索之中。
海外志愿者(左)和全职农民
对“聚友爱”这个社会企业来说,它的盈利模式是以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来赚取可以持续发展的资金。比如说,如果一个学校想要带孩子们去体验“聚友爱”的全天项目。“哇,甘榜”将为学校设计一个全天的体验课程,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以支付人工费和场地的使用。这一笔费用将变成“聚友爱”的收入,维持它的运营。
“触木”提供木工手作工坊
“聚友爱”旗下多个版块的社会企业的互补优势也在这时候显现出来。“甘榜”教室可以根据大家的需要,结合其他几个不同的社会企业,设计出独特的教育方案。比如说,“社会创新实验室”和“触木”一起可以开展以手工为主的社会创新体验。又或者将“草根先锋”和“家与农”组合,可以为未来的领袖们提供向农民学习的机会。
管家阿梅(左)和志愿者管理员卉颖
“如果你想象‘聚友爱’是一片土地,是最根本的根基,那么,这5个社会企业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它们靠着土地成长,同时又产生养分回馈给土地,支持‘聚友爱’的运作。”阿梅,这个团队的“管家”这样向我解释道。
从100平米到2.6公顷:草根的凝聚力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立一个农庄谈何容易。
2008年开始注册的时候,“聚友爱”只有一片小小的土地。当时,“聚友爱”发起“回到甘榜”,鼓励大家回到土地上,重温“甘榜”精神。活动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很充实。每个周六,志愿者们聚集到一起耕作,共享劳动和分享的快乐。
从2009年到2014年,“聚友爱”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教授有机种植、青年领袖培养课程、社会创新项目等等。渐渐的,“聚友爱”的志愿者数目上升,影响力日益增加,连政府的部长也慕名过来参观。
“聚友爱”的活动开始受到大公司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比如“聚友爱”所推出的“EXCITE! ”,这个致力于通过改善教育和鼓励社会企业来减少青年失业率的项目,就得到了欧盟和新加坡星展银行的支持。
“聚友爱”食堂的回收角
与此同时,“聚友爱”也从当初的100平方米扩张到今天的2.6公顷。可别小看“聚友爱”的扩张,每一点点新增加的土地,都是团队和志愿者努力的结果。现在,新加坡政府看到“聚友爱”的凝聚力,同意将土地的合同延期到2020年。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有着一双可爱笑眼的卉颖,是团队的志愿者管理员,“有一段时间我们真的资金紧缺,需要还租金。整个团队只好一直不停地跑活动,一天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好在大家抱着哭一下就好了。即使有困难,也不离不弃,”卉颖接着说道,“这就是这个团队强大的地方。”这大概是“聚友爱”生命如此顽强的原因。
重建之路
志愿者管理员卉颖向来访者讲解未来蓝图
虽然“聚友爱”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但是和政府的土地契约在2020年将到期。如何与时间赛跑、向政府和社会各界证明“聚友爱”的价值?——这是村长现在思考的最多的事情。
这个团队已经有了一个蓝图,他们正在把这片2.6公顷的土地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共同成长的空间。新的“甘榜”的每个空间都被尽量的利用起来,总共设计有10个相互连接、却各有特色的空间,其中包括社会创新园地、表演平台、图书馆等等。
“重建并不容易啊,因为我们没有钱呐。”村长半开玩笑的说道,“我们用心和花时间,向别人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聚友爱”打动了很多人,不少人纷纷为重建项目捐助材料。即便如此,团队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撑起这个梦想。“我们有了伯乐和孔明、有认同支持我们和出谋划策的人。现在就只欠东风了,一笔能够支持我们重组的资金。”
虽然和所有社会企业一样,资金来得并不容易,村长依旧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知道因为自己的坚持,吸引积聚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坚固已有的一切,将这里特色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好好地发展下去。”
(摄影:张心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