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渣和土地之间的乡建探索
文/陈艳
稀稀落落的田地,冷清闲置的房舍,挥舞锄头的也只见“银发农夫”的身影,大量年青人远赴城市发展,留下日渐衰败的乡村。
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岑卜村,也不可避免地属于这广大中国乡村现实图景的一部分。而比邻淀山湖的地理位置,更为其增加了特殊性。作为上海水源地保护区,这里没有工业,没有大型养殖业,长久以来维系农村经济的种植业也因为年轻劳动力的缺乏而陷入尴尬境地。
因而若想要扩大产量,使用化肥农药似乎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由此带来的对土地、农田生物多样性、水源的多重危害让农业陷入到了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中,但老农们实在难有投身生态农业的体力,也缺乏获取技术与市场信息的途径。
城里运来的咖啡渣
“我们选择用沤肥的方式养护土地,将沤好的天然肥料覆盖在原来的土地上,使其增高五十公分,在上面进行耕种。”欣耕工坊创始人朱柄肇说,现在,村民们更习惯称他为“老朱”。老朱说,若用传统的方式恢复土地,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将重金属物质沉淀下来。他深知村民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养土意味着没有收入,再者也无法让农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生态种植的效果,所以选择了一年内就可以见效的方法。
2012年,欣耕在岑卜村建立了昕耕生态农场。希望通过农田生态多样性的修复以及新形态的农品经营模式探索,改变农民境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而恢复土壤的生态力是欣耕介入乡村的第一步。
昕耕农场用来覆土的肥料的重要来源则是属于城市生活的咖啡渣。早在2011年,欣耕就已经开始用咖啡渣种植蘑菇做起了实验。咖啡渣本身含有很多氮元素,是很好的有机养料,欣耕将从外企与咖啡馆回收来的咖啡渣,加入秸秆、野草等其他拌料,制成了让蘑菇成长的好养料。再接入菌丝,就有了咖啡渣种蘑菇的产品——MuMuCoCo,很受白领、社区居民的欢迎——在办公室、家里的厨房就能收获一茬茬的小蘑菇甚是喜人。之后,用咖啡渣种香草的盆栽式产品也获得了成功。
如今,咖啡渣在岑卜村的田地里大显身手。一方面用作改善土质的土壤改良剂,一方面发酵成为对农作物健康安全的有机堆肥。这些都在欣耕的计划之中,“其实,我们开始回收咖啡渣的时候,就已经想到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活化土壤、耕种土地。只是我们把它分成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种蘑菇,第二个阶段种香草,到了第三个阶段才开始真的种地。”老朱说。
就这样,欣耕通过咖啡渣的循环利用,开始在城市的垃圾处理难题和农村的有机种植、生态修复之间架起了桥梁。
听农夫的话
咖啡渣还田的第一步可行性实验成功了,但要让村民们接受给自家的菜园“喝上”咖啡,改变过去的农耕方式,并非易事。昕耕农场在岑卜村有三块地,老朱聘请了十几位村民帮忙打点田间的日常耕种。但当村民们第一次见到田头上出现咖啡渣的时候,那吃惊的表情,老朱至今还记得。生态农耕的种植试验就这样伴随着老农的不理解和牢骚开始了。
慢慢的,蚯蚓回来了,青蛙开唱了,蜘蛛在稻田里办起了编织展览……村民们忆起了儿时伴随自己长大的农田,也开始慢慢接受生态种植的方法与理念。“乡村的建设一定会涉及到土地,所以首先要让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用土地找回他对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很多事情自然就会形成了。”老朱说。
“过去啊,农家肥是臭的,你闻闻我们这肥料,香香的,越闻越精神。”在昕耕农场里,钟师傅是生产管家。田间地头的大小事务,都由他安排带领,咖啡渣堆肥的重要任务自然也不会落下。“这里种的是芦笋,那里是种的是无花果……那一片种的是水稻,不用农药,人工除杂草挺辛苦,不过杂草我们就和咖啡渣一起堆肥了哟。”说起这些,钟师傅头头是道,言语间透着几分新时代农夫的口吻。因为他对与土地有关的疑问总是挂在心上。他觉得有人愿意提问,就说明这个人对农业是在乎的,不是拿锄头拍照摆摆样子的。因此,他的解答也会更上心。
不止是钟师傅,到了周末,昕耕生态农场的农夫阿婆、伯伯们就多了些新角色:农耕指导老师或农田生态解说员。而他们的学生,就是来农场参与体验活动的城市居民。田埂上,稻田边,果树旁,甚至蚯蚓探身子的泥土上,天地间的自然环境为“师生”们创造着没有围墙的教室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农场的“大管家”钟师傅
而一开始,这些农夫阿婆、伯伯们的腼腆就如同当初看到咖啡渣时的不理解,“要上课,你们年轻人讲呐。”但现在,银发农夫们会用嘹亮的嗓门应答各种问题,一个个都成了生态农耕知识的传播者。
这些不经意之间而起的交流,都是欣耕的工作人员的巧妙设置。因为除了让岑卜村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欣耕更关心村民们的状态,通过“农夫课堂”,让这些银发农夫们成为主角,找回自信。
在这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城乡的距离在一点点地在被拉近。现在,村民们会说,要让城里人多来乡下,小孩要呼吸新鲜空气,要知道农民是这么辛苦种地的,这样农业才有希望。
村民们的转变,正是欣耕在这里经营农场的初衷。“其实岑卜村的项目,我们还是在扶贫——心灵的扶贫,只是说通过建立农场,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比过去的要更加全面,农村环境的改善、城乡的共生都能关照到。”正如老朱所言,从欣耕工坊2006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河南艾滋病村手工坊开始,关注的始终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建立项目、提供技术培训、搭建完整的产业链,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而当一切成熟之时,欣耕就会有所选择地撤出一些项目,解决下一个社会问题。
欣耕创始人朱柄肇
从这个角度来看,昕耕农场所做的,也是通过授人以渔的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变农民的境遇,找回乡村的活力。而对于村里的下一代,农场也会特别为他们设置免费的“小村民夏令营”活动,带领他们认识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只能无奈地离开,在大城市求一份生计。
事实上,昕耕农场的经营模式并非以销售农产品为主,而是作为深加工农产品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农场就是欣耕的试验田,在这里试验各种不同的农产品和种植方法,再和其他农村的农户合作,教他们新的技术,包括农产品深加工的开发。我们在市场上卖,再把利润返回给他们。”老朱说。
每到周末,城里的大人带着孩子来到农场,体验各种农业活动
与此同时,欣耕也会提供体验型的农业服务,包括生态种植、自然教育、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等多样性的农业服务,例如田间运动会、茭白叶编织、草木染、蔬彩八宝饭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当然,这些活动的原材料就取自农场。未来,欣耕还计划在村子里建立一个“大米博物馆”,展现粮食、食物背后的文化,为岑卜村的社区营造再添一笔。
“我们不希望把农村变成一个赚钱的工具,而是大家能够重新对农村有所认识,给予更多的感情,由此来带动正向循环的经济模式。”对于乡村建设,老朱觉得要有更多的耐心,但当农场已经能按自己的轨迹自我运营、自我造血之后,欣耕也许会从这里坦然地离开,再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摄影_王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