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当城市规划遇上水管理
文/陈艳
白云飘浮,阳光明媚,才一会儿工夫,晴空突然黯淡了下来,雷电交加,暴雨随即而至。然而,你完全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大雨会在十几分钟后没过脚踝,影响出行,城市交通不会出现大面积瘫痪,更不会有“水漫金山”的泽国景象。因为在鹿特丹,一个专为这座城市设计的暴雨处置方案,能够将雨水收集到一个可供人们聚会、玩耍、运动的“水广场”中,并把雨水转换成城市景观。
一举多得的水广场
全球气候变暖给鹿特丹带来了更为频繁的降雨,据统计,鹿特丹平均每年有300天都在下雨,同时,降水量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度高的市中心区域,已经无法用挖渠引水的传统方法,于是,大胆思考、敢于创新的鹿特丹人提出了“水广场”的创想。
“水广场”是一个两用型的下沉式广场,周围布有数条沟渠,晴天时可以作为足球场、地下停车场等生活设施,为市民生活提供方便;下雨时则摇身一变,成为了积蓄雨水的人工蓄水池。雨水可以通过各个沟渠引流到蓄水池中,起到临时蓄水的作用。
这样一来,雨水不会蔓延到城市街道,现存的排水系统也并不会因此负担沉重。雨停后,这些积蓄起来的雨水也不会被白白丢弃,而是会统一经过地下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中心,这些雨水经过净化后再被输送到家家户户,成为鹿特丹市民的生活用水。这样一个简单的举措,既大大缓解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压力,又实现了雨水的循环再利用。
在大雨的季节,水广场被注满水,这时,小溪、细流和池塘都会出现。孩子们可以在水里或水周围玩耍,在冬天,他们甚至可以在这里溜冰。流入水池中的雨水都已经过过滤处理,因此不会对游客的身体造成损害。
“水广场”是鹿特丹城市水资源创新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它除储水之外,还有作为城市景观、更新都市面貌、改善落后城区的效果。鹿特丹气候环境保护署近来大力推行的“屋顶绿化计划”,在大楼屋顶覆盖草皮。这不仅能改善都市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大楼本身的能耗等,更能在倾盆大雨中担负“吸水海绵”的作用,减缓雨水直接进入地表的速度。
与水握手言和
在被称为低洼之国的荷兰,鹿特丹的最低点甚至在海平面7米以下。与水斗争是鹿特丹人建城后从未停止的工作,早期的风车便是作抽水之用。1953年的那场大水灾淹没了荷兰5.7%的国土,达14.5万公顷,造成1835人死亡,4.7万幢房屋被摧毁,损失高达10亿荷兰盾。鹿特丹就在重灾区之列。悲痛的经历促使荷兰人开始打造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防洪设施:建造抵御万年一遇的防洪工程。荷兰人在防洪工程上的设计规格和投资超乎想象。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马仕朗大坝像一个伟大的父亲一样守护着荷兰人民,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降雨强度越来越大,没有人能预料下次来袭的洪水会有多么恐怖。荷兰人体悟到洪水本身是自然现象,无法持续抵挡,还不如尽快找出与洪水和平共存的方式,来减轻未来可能的损伤。
将水视作机遇,鹿特丹较早采取了规划和行动,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可以获益。鹿特丹市气候环境保护署署长宝拉·范霍文(Paula Verhoeven)说:“鹿特丹在土地和水相互作用方面的专长不仅造就了鹿特丹的宜居环境,同时创造了区域性的经济机遇。水资源管理、空间规划和其他新技术在此过程中迅速吸收各种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企业建立强大竞争优势的机会。”
鹿特丹在尝试如何将城市规划与水治理很好地融合起来的同时,还把这种经验作为技术输出,推广到有着相似挑战的三角洲城市,比如上海,把应对气候变化变成商业机会。
Q&A
《商业生态》:鹿特丹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Paula Ver hoeven:从实际操作来看,鹿特丹气候创新很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整合。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其实没有很多空间去建新的建筑物或者运河。在鹿特丹,空间是十分稀缺的。这也就是说,城市的规划者必须把一些城市功能合并。比如说,像广场之类的公共空间同时被用作临时的储水系统。在有顶的建筑里如果把屋顶改造成屋顶花园,它可以储存降雨。这些临时的储水系统都可以通过慢慢把雨水浸润到土地来减轻下水道系统的负担。这同时也意味着鹿特丹把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与大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当地的土壤和植被能够帮助储存水资源。
除此之外,我们也开发了一个工具来帮忙计算洪水预防在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成本和利益。洪水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对私人和公共财产的损害。适当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的处理能够提高城市服务和城市生活质量。这一工具能够显示我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间的关系和这些措施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
《商业生态》:这样的综合管理会给政府的工作提出哪些挑战?
Ver hoeven:我们所碰到的挑战其实比较少。任何时候一个新建筑需要水资源管理,我们的首要目标都是与常规的城市改造措施结合在一起。这能够帮助我们在工程的早期发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在施工时被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弄得措手不及。因为水资源管理并不是任何一方能够独立处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与所有和水资源管理和给排水有关的人们紧密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