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家具升级改造设计师,他们在旧木中封存上海弄堂时光
文/王宇博
最初租下那个上海的老厂房时,Jonas Merian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成立工作室,成为一位家具升级改造设计师,也不知道他会遇见后来的合伙人Moritz Spielberg,然后开始了扎根上海的一段新奇但并不十分顺畅的创业之旅。
在《商业生态》位于上海的工作室里,记者对这两位设计师进行了专访,了解了他们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左:Jonas Merian, 右:Moritz Spielberg
Jonas:从假肢修复到旧厂房的改造
“有些人在朝鲜待了很久,会感觉自己像是生活在一个脱离现实的奇怪泡沫里,很难去挣脱,也很难调整自己回到朝鲜以外的正常生活中去了。”
Jonas Merian来自瑞士,在他职业生涯的前17年里,虽然辗转于不同的国家之间,但“假肢修复”一直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从16岁的学徒到经验丰富的专家,Jonas从未停止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不断探索。学徒期结束后,他先是回到校园取得了硕士学位,然后又毫不犹豫地决定参与红十字会的身体康复项目。
Jonas在红十字会的第一次面试以失败告终,理由是“你的英语还不够好”。但他的热情并没有被浇灭,而是选择去南非的语言学校学习英语课程。四个月后,Jonas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达到了红十字会的英语水平要求,通过面试,来到了朝鲜。Jonas表示,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所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了。
Jonas眼中的朝鲜“是一个曾经拥有工业生活,却在苏联解体后失去了维持工业生活所需的支持的国家。”他所在的城市不是首都平壤,而是一个更小的城市,水力发电会因为冬季河流结冰而终止,煤炭供暖是一个解决方案,但这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更糟糕的是即使是这种供暖方式,也会因为当地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买煤而不能普及。水和电的缺乏也直接限制了当地的生产规模。生活在拥有城市里唯一拥有发电机的社区,Jonas这些外国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但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体验一年就足够了。”
在红十字会工作期间,那些为朝鲜人民免费提供的、简单的工作内容让他想念拥有科技和创新的常规工作环境。2006年,在朝鲜的工作结束后,Jonas加入一家在中国的冰岛公司,先后参与到北京残奥会的服务和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由于团队缺乏Jonas所期待的创新环境,他从公司离职。
Jonas的工作室
离开假肢修复领域后的Jonas并没有想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对旧家具进行再创造的设计理念开始于对那个又大又空的老厂房的翻修,Jonas和女友喜欢的材料都太贵了,而便宜的材料不是质量不尽人意就是太丑了。由此,Jonas萌生出了回收一些旧家具、旧木材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的想法。升级改造(upcycling)这个词汇就是在这时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进入他的视线,也让Jonas确定了工作室的方向。
Moritz:家具设计不只是一份工作
“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想象放弃木材,放弃家具设计。这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或是让我依靠它维持生存的技能,它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份热情。”
对德国人Moritz Spielberg来说,他与木材的结缘来自于年少时所做的一个决定。在高中毕业后,Moritz与Jonas一样,没有急着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而是选择来到一个受虐儿童避难村进行公务工作。他当时的上司曾经是一位木匠,这个避难村里也有受过教育、技艺高超的木匠在招收年轻学徒,作为对这些儿童治疗工作的一部分。这是Moritz与木材的第一次接触,也激发了他对木材的兴趣。
离开避难村后,Moritz申请进入一家公司,作为一名学徒去获取更多有关木工的技能和知识。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大,小到数学教具,大到医院的特殊设备以及个性化家具。三年的学徒期给了Moritz接触到更广泛的木材领域的机会,他也借此去到了一些大的家具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Moritz逐渐认识到一个小小的木匠店是不足够为每一个社区中的每一个人生产家具的,很难契合每个人的需求,因为制作家具其实是很私人化的服务,在这项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除了兢兢业业的工匠,还有实现顾客家居蓝图的设计师。正是这样的认识,带领Moritz进入到学术领域。学徒期结束后,Moritz来到了德国柯隆国际设计学院花了六年的时间攻读综合设计学位。完成了木匠学徒到家具设计师的转变。
2010年起,Moritz由于项目、实习等原因多次来到中国。2013年,他结束了在杭州的实习工作来到上海。上海对他来说还是一个很新奇的城市,他每天花很多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上海。Moritz坦言,他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太多的规划,直到遇见已经在家具升级改造领域探索了三年的Jonas。
旧家具里时光的痕迹
“每一块旧木材都是独一无于的,它们有着不同的纹路,每一个钉子所处的位置,它在时光中所留下的痕迹都是不一样的。”
2013年10月,Moritz和Jonas在一个市集上遇见彼此后,一拍即合,不仅当即决定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更在之后正式联合创立了新的家具设计品牌JoMo Design,这个名字不仅结合了两人的名字,同时也是Joy of missing out(错失的快乐)的缩写,提醒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要忽略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
JoMo Design的一个重要原材料就是旧木材。所谓的“旧木材”取自有着好几十年历史的里弄(上海弄堂房屋),也许曾是康定路和长乐路上一些老建筑中的地板或门框。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旧木材焕然一新,这些产品也成为上海处于现代和传统十字路口的真实写照。尽管老弄堂很快被玻璃覆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上海的独特风格却仍在延续:时尚、别致而慧眼独具。而这也正是JoMo Design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
“这些旧木材里有时光和生命的痕迹。即使它们所采用的工艺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经历过时光的洗礼,每一个钉子所处的位置所留下的痕迹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时光的痕迹给予了旧木材独特的吸引力。”Jonas说。
旧的东西就是便宜的?
“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被它的原始材料所定义的,人们认为我们所生产的家具用的都是旧材料,所以不愿意为它买单。”
JoMo Design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设计和理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拥有了买家市场的同时,2016年,JoMo Design的首个家具系列在上海设计展上展出。但目前JoMo Design的买家多为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距离使中国人接受他们的产品,还有一段路要走。
JoMo Design 作品
“前几年我们的发展都还不错,比较稳定,有了自己的客户。去年开始情况变得要差一些了。”Jonas认为这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国整体的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在逐年增加,包括涨幅最大的租金以及其他方面的花费,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令人痛苦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人似乎有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不理解旧东西的价值,他们认为升级改造后的产品也是‘旧’的。但事实上,升级改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回收再出售的过程,它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创作上,在为产品定价时,也不得不综合考虑回收处理、时间、设计等多种因素。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被它的原始材料所定义的,人们认为我们所生产的家具用的都是旧材料,所以不愿意为它买单。”
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们消费的节奏。“那些富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消费需求:无论是什么产品,一定要是触手可及的,要在付款的当下就得到实际的产品。”这也在无形中给生产者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作为设计师,Jonas和Moritz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让他们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可持续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消费习惯也导致了他们与工厂之间合作上面的分歧,JoMo Design想要放慢生产速度,去追求细节方面更高的品质,但放慢生产速度同时意味着减少盈利,这是工厂所不愿接受的。
JoMo Design 作品
他们认为,减缓生产、消费速度,让人们看到升级改造的价值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可能会经历10年甚至20年,直到社会在这个方向上能有大的改变。“现在对JoMo Design的关注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激活中国年轻设计师的创造力
“一个孩子生来就是要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被日常琐事和各所烦恼所支配的都是成年人。”
除了工作室的设计工作,2016年9月, Moritz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开始了他“可持续设计”的教学工作。在与这些刚刚步入大三的学生们的不断接触中他逐渐了解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处在一个“创造力被谋杀了”的教育体系中:简单地学习教科书中的知识,然后再去考试,拿到一个高分。他们只做他们被要求去做的事。这样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不会主动去探索,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事物的关联性,缺乏生活经验。
“而把这种状态调整过来是很难的。”作为老师,他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激活学生们的创造力,并且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Moritz一直在尽力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学,努力让学生们从紧张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他们带领学生们参与到设计的方方面面里,让他们对于设计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因为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本能,也不仅仅是要发展良好的技能,而是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要保持着创新性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
Moritz并没有打算把他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国外的、国际的或是西方的设计师,而是一个中国的设计师。“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国家,文化很多样性,材质也很多样性,非常有趣。”这位来自西方的设计师,在努力地带领自己的学生进入到上海这个城市中去,思考可持续性的设计,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认识到中国可以变得多么令人惊叹。
采访:孙海燕
图片来源:JoMo Desig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