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娜•珍贝克:我们如何减少从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
文/孙海燕
塑料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应用在商业领域之后,以其便利可靠的性能,在市场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看一下这样一组数据——从1950年到2015年之间,全世界总共生产了83亿公吨原生塑料,63亿公吨成为废弃塑料,只有9%的废弃塑料被回收,12%被焚烧,79%的废弃塑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填埋场或者我们身边的环境中。
其中,塑料应用的最大市场是在包装行业上,也就是设计成为即时丢弃的材质,一般的使用寿命在6个月以内。2015年,全球总共生产了4.48亿公吨塑料,其中1.61亿公吨应用在包装材料。如今,全球所产生的废弃塑料中,将近一半是这些用于包装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塑料垃圾既没有被回收,也没有被焚烧。
这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虽然塑料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塑料并没有被好好的管理,正处于失控的状态下。塑料在被我们用完之后去到哪里了?它的归宿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在这种材质被创造出来和投入应用的时候,被忽视了。
那么,这些废弃塑料如果没有被焚烧,到底去哪里了呢?答案是要么在垃圾填埋场,要么流入海洋。
对于科学家詹娜·珍贝克(Jenna Jambeck)博士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直面的严肃议题。珍贝克博士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新材料学院循环材料管理中心主任,也是国家地理研究员。她从事固体废弃物研究有20多年,自2001年起参与海洋垃圾项目。2015年,在《科学》杂志上,她发表了《从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用科学研究引发了全球对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的关注。
她在文章里指出,塑料垃圾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已被广泛记录在案,但从陆地进入海洋的数量从前是未知的。通过连接全球固体废物、人口密度和经济状况的数据,2010年,全球192个沿海国家总共制造了2.75亿公吨塑料垃圾,其中陆地废弃塑料进入海洋的质量大约有500-1300万公吨。
除了通过数据来直观地揭示了全球各个沿海国家所引发的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珍贝克博士还指出,如果缺乏针对废弃塑料管理的基础设施改善,到2025年之前还会有大幅上升。
珍贝克博士的研究工作得到全球关注,曾被全球海洋委员会纳入政策讨论。在2014年,她和其他13位女性一起横渡大西洋,取样陆地和海洋的塑料,并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她还是手机软件海洋垃圾跟踪者(Marine Debris Tracker)的研发者之一,这个软件持续支持全球公民科学的热情,已经帮助记录超过上百万次的垃圾发现地以及被清除的海洋垃圾所在位置。
《商业生态》杂志在上海就海洋塑料垃圾议题采访了珍贝克博士
詹娜.珍贝克(Jenna Jambeck)博士 (摄影:姜品帆)
中等收入、消费主义惹的祸?
《商业生态》:4年前,你所撰写的《从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研究报告发布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珍贝克:做这个研究报告的目的是想做一个全球预估,为了能够统计出全球的数据,我们因此使用了国别数据,但我们并不想在研究报告里指出特别某一个国家,这也是世界上首次研究统计出从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
不过,当我们来看这些国别层面的数据的时候,我们发现造成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中等收入人群数量的上升、消费主义的蔓延,与此同时,现有的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能力去管理因消费引发的废弃物。这些因素将会帮助我们找到未来的应对措施。
《商业生态》:自从你的那份科学报告发表之后,海洋塑料垃圾这个议题的进展情况如何?
珍贝克:这份报告发布之初,它带来的影响令人惊奇。在过去这段时间里,也会存在前后摇摆的情况。你可以看到人们的意识改变,来自于政府或者个体的行动,通过一些地区性的倡议,纳入G7、G20提出的宣言,编入联合国的环境项目,这些都振奋人心。同时,我也看到来自于草根的努力,通过社交媒体来让更多人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推动改变,包括他们自身的改变。
所有这些共同的发生,让整体趋势朝向一个对的方向,但是,我们还刚刚开始,作为一场运动的话,它还很年轻。我们需要保持这样的方向,需要收集好的数据,来做出好的选择,向前推进。
上海垃圾分类,令人刮目
《商业生态》:在你的报告里,中国在陆地流向海洋的塑料垃圾总量统计上名列首位,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应对塑料垃圾议题上的现状?
珍贝克:从我自己的观察,特别是对上海的观察,我觉得上海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废弃物管理系统,并且正在建立起本地的回收能力,这非常重要。
上海环卫工人正在收运分类好的湿垃圾 (摄影:孙海燕)
你可以看到在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的四分法中,湿垃圾,也就是厨余垃圾,被分了出来,这些垃圾可以被用作堆肥,或者进行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而被用作能源。这些被分出来的湿垃圾不再去弄脏可回收垃圾,使得可回收垃圾获得更大的利用价值,进入到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中。
与此同时,危废垃圾分出来,处理垃圾的工人们可以不用直接接触危废垃圾,并且也可以减少垃圾焚烧残余物的数量。未来上海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很大一部分将会依赖于焚烧,那么减少垃圾焚烧残余物数量就很重要。我觉得这些举措都在显示中国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正走在一个对的轨道上。
另外,除了垃圾分类的举措之外,针对垃圾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从最初就应该避免产生垃圾。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时候,通常垃圾制造量也会上升。
我也观察到中国很擅长通过技术应用来找出办法,在这里有很多的技术应用空间,去思考如何使用技术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比如,在美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被用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上,这样你可以拿着你的杯子去任何一个可以再次罐装的地方续杯,而不需要每一次喝一杯饮品就用掉一个一次性杯子。我也在北京看到了一家非常创新的公司,他们使用App程序来即时响应人们回收垃圾的需求,这让垃圾回收变得更加便利。
我们需要找到这样的出路:如何让我们再次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产生那么多的垃圾?
便利而快速的生活方式,让塑料无处不在
《商业生态》:你如何看待欧盟所提出的塑料战略?
珍贝克:我觉得对于欧盟国家以及美国,我们需要减少塑料的使用。因为作为一个高收入国家,我们的人均塑料垃圾很多。所以,我们的角色就是——首先减少我们的塑料使用,因为我们所消费的塑料很大一部分最终留在了环境中,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盟的这项政策将会让这项改变发生。
《商业生态》:在你的报告中,美国人均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很高,美国将会怎样面对这样的挑战?
珍贝克: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于物质过于富足、供应链所提供的极大便利性。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人,我想说大部分时候一个消费者很难做出一个不使用塑料的选择,当然你需要努力记住带上你所有可以重复使用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改变,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便利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确如此,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塑料变得无处不在。
这也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想做一个“无塑”的选择,然而,同时这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那么,这时候就要问一问——为什么会那么艰难?在这个系统里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才能让这样的负担不是由个体来承担?这个系统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让每个人可以轻松地做“无塑”选择?
《商业生态》: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点上来决定我们将采取怎样的路径。在你看来,如何才能让人更加轻松地做出“无塑”选择?
珍贝克:也许你依旧可以拥有那样的便利,但需要通过可重复使用的东西来实现,比如通过一个手机app,你可以在一个便利的地方归还那个可重复利用的容器。面对这样的挑战,人们可以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比如,人们希望便利地获得食物,但我们不想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找到办法来,需要用一些技术来支持人们实现那样的想法。我觉得中国可以做一些令人振奋的事情。
塑料的未来
《商业生态》:塑料产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塑料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将会是怎样的角色?
珍贝克:和化石燃料所遇到的挑战一样,塑料产业需要考虑对他们的商业模式进行多元化。
我觉得在一些耐用产品中,塑料将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比如电子或是医学应用上,它们将继续存在。
但是,在包装上,这部分的应用将会减少,替代性材质将会取而代之,我觉得需要重新设计包装,使得包装能够被回收,并且在生命周期结束的时候更容易管理。对于那些很难回收的食物包装材料,有望转向能够生物降解的材质。PET作为具有价值的材质,也许依旧会存在,但是它将会重新设计,使之实现瓶到瓶的回收。
然而,我们需要考虑从一开始就要避免不必要的包装。我觉得在这个议题上全世界将会逐步地分阶段的融合,因为人们的生活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经济体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选择发生。
《商业生态》:再生塑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怎样的?
珍贝克: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国内的回收基础设施,而不是进口废料。显而易见,从一开始将这一类废弃物进行分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可以将干净并且干燥的废弃塑料分类出来,你就可以可以获得更高的价值,进行回收利用它们。
不过,我们需要清楚一件事,就是回收只是延迟了丢弃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解决方法,但回收确实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物品本身有价值,比如PET塑料瓶,它被丢弃在环境中的可能性要小很多,因为人们会在于它们去到了哪里,因为它们有价值,所以人们愿意再次使用它们。
《商业生态》:你的研究中也谈到了微塑料,你如何看待微塑料?
珍贝克:微塑料看起来有点遥远,因为很难想象,你也很难看见它,但你知道你可以描述它,就像被削笔刀卷下来的细粒。在海洋或者水体环境里,鱼类吃塑料,微塑料也在一些诸如牡蛎、蚌蛤、生蚝这类的水产品身上被发现。我们目前并不知道这些水产品身上的微塑料所带来的影响。在饮料、海盐、甚至空气里也存在着微塑料,哪怕一个小小的纤维,也有可能带来微塑料。但是,它们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并不知道,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
这意味着我们在使用塑料的时候,需要更加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在我们的生活就此消失,在我们的电器、医学应用上,塑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如何谨慎地使用塑料?如何真正让塑料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些角度去考虑塑料的使用,将是值得去探讨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可降解?
《商业生态》:替代性的材料创新需要关注什么?
珍贝克:对于替代性材质,我们需要去区分什么是可降解材质。有时候,需要花些时间去鉴别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降解,有时候可能是氧化降解,通过使用一种添加剂让塑料分解得更快一些,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消失了,但是这不是生物降解。
聚乳酸(PLA)通常被看作是可以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使用玉米、木薯等制成,但这种聚合物在工业堆肥系统的条件下才会降解,需要较高的温度,比如50度,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降解,平常丢弃在家里的堆肥箱里是很难降解的。
我所在的佐治亚大学正在研究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这样一种聚合物,它是很多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细胞内聚酯,也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它来源于很多有机质,比如在佐治亚大学,使用油菜籽作为原料。加州有一家公司正在研发使用填埋场所产生的沼气作为原料。虽然这些还是在实验的阶段,但是这些研发都证明了这是一个微生物分解的过程。
这种聚合物材料即使丢在家里的堆肥箱里或是土壤里也能生物降解,也就意味着如果用这些材料做的东西被不经意间丢弃在了户外环境里,也有望在流入大海之前被生物降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