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摄影师,也是标签?托马斯•古纳颂想要打破的成见是什么?
文/刘春兰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在当代语境下,波伏娃的这句话似乎也越来越贴切于形容男性,甚至是其他更少数的性别群体。
因为,随着高频信息交流成为日常生活场景,个体无时不刻都暴露在社会文化的性别规范语境下,同时,这种语境也加速了个体内化社会性别规范的速度,使得任何挑战规范、突破成见的努力挑战重重。
也许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辨别传统习俗、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性别成见,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另外一种媒介正在以更大规模、更不易察觉的方式,形塑我们对性别的认知,那就是——图像。想想微信朋友圈、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海量图像(也包括视频)。
这种方式,也常常带有迷惑性,比如,利用图像的美感和艺术性,掩盖借助图像贩卖信息、产品、服务的目的。事实上,这也是广告的常用伎俩。镜头下的女性通常是温柔的、妩媚的、柔弱的、被动的,男性则是阳刚的、专业的、主动的……
长期生活在这样暗藏成见的图像包围中,人们的性别意识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吗?
可以。瑞典摄影师托马斯·古纳松(Tomas Gunnarsson)用自己的实践探索:如果图像束缚了我们,我们也可以用图像打破成见。
托马斯·古纳松的展览《打破成见的图像:来自瑞典耶夫勒市的一封信》目前正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展出,至2019年10月20日
1982年生的托马斯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性别议题很感兴趣,在他担任家乡本地报纸的青少年记者时,经常撰写与此相关的文章。“我记得自己当时曾写过一篇标题为‘如果我们可以再次出生,我们愿意选择成为男性还是女性’的文章,在文章里探讨性别身份、性别角色和出生性别的区别。”
但是,意识到性别平等及其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能够主动实践性别平等,尤其当所处的环境并非如此的时候。托马斯因此曾遭遇过一次身份认同危机。
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后,托马斯一度服务于技术类或体育类的杂志。但他很快发现,这些杂志根本不关心性别平等这件事。比如,技术杂志上,机器的图像要远远多于女性,而且女性通常也不是被采访对象,而只是展示机器的模特,利用性吸引力去促进产品销售。
“我自认为自己很有性别意识,可是,当我刚开始为这些杂志工作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我的摄影镜头对待陌生男性和女性的方式依然遵循了大多数人的性别刻板印象。拍摄男性的时候,我会选择男性的工作状态或者主动姿态,而不是让他们看向镜头。这些男性看起来很忙、很重要。而拍摄的女性的时候,我会要求她们摆姿势,会把她们带离工作环境,到一个漂亮的地方进行拍摄。”托马斯剖析自己曾经的行为。
他还提到一些摄影中表现男女的惯常伎俩。比如,俯拍女性,让女性变得更加小巧可爱柔弱;反过来,仰拍男性,让男性变得更加高大、突出、威严。
因此,当托马斯想要突破这种图像刻板印象的时候,他采取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意识地去打破这种拍摄伎俩,比如,用俯拍的方式拍摄男性,用仰拍的方式拍摄女性。
在《打破成见的图像:来自瑞典耶夫勒市的一封信》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托马斯拍摄的瑞典耶夫勒市传媒主管约翰·阿道夫松(Johan Adolfsson)的一张照片。俯拍镜头,这位事业有成的男性,倒卧在沙发上,凝视镜头,面带微笑,双手轻轻放在胸前和脸颊处,笔直修长的双腿宛如芭蕾舞者舞动至最高处时那样绷直交叉摆放。
©Tomas Gunnarsson
显而易见,这样的姿态,通常不会出现在大多数媒体表现男性的图像中。因此,看到约翰这张“打破成见”的照片时,人们第一感觉是有些别扭有些不适应甚至不舒服,好像似乎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海报上的人动作给人刻意的感觉,微笑也是;他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到底想表达什么,他这样是自然状态吗?”
“他似乎在刻意模仿什么。”
这是两个朋友对这张照片的第一印象。他们的回答都提到了“刻意”和“模仿”,背后隐藏的其中一层意思是:这种形象不属于他,而更被大多数人认为属于女性的。
托马斯想要做的,就是通过这种让你别扭的照片,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以及图像背后隐藏的各种成见。
当然,也有人质疑托马斯的这种探索方式可能会导致最后把所有人拍成“一个模式”,毫无特色,只剩下灰调和中性。
对此,托马斯的回答是:“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对话、图形、电影、故事和图画书去创造各种身份。但是在最基本的层面,我们需要明确,并没有一个专门为某一性别设定好的生活脚本。多元很重要。比如图画书中有关女孩子可以做什么,少数族群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可以更加多元。你没有办法成为你看(想象)不到的人。”
因此,多元、包容是托马斯展览上的另外两个关键词。他的作品里有年长的女同性恋伴侣、肤色不同的情侣、照顾孩子的男性、跨性别人士、喜欢穿裙子挥舞海盗剑的五岁孩子、享受着户外运动的唐氏综合征患者、鲜花装扮胡子的男性……甚至为了弥补自己展览中没有“化妆男性”这一缺憾,托马斯选择“亲身上阵”,他化着妆、吐着口红,凝视镜头的照片,放在了展览开头的介绍中。
©Tomas Gunnarsson
©Tomas Gunnarsson
©Tomas Gunnarsson
Tomas Gunnarsson本人,摄影师:Amelie Sjostrand Gereholt
这张展览的标题是“来自瑞典耶夫勒市的一封信”。的确,这场展览和瑞典中部海港城市耶夫勒市有关。2012年,耶夫勒市在市政厅展示窗口张贴了反映当地市民生活的全新海报。但是,海报张贴出去后,市政府工作人员接到了市民的质疑电话:“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在如何贬低年轻女孩吗?”当工作人员仔细分析这些照片后,他们发现,大多数照片表现的是主动的男性和男孩,而女性和男孩都是被动的,而且,照片中几乎没有老人、非白人、同性伴侣和残疾人。
这些照片所传达的信息和城市所倡导的包容、平等理念并不相符。意识到这点的耶夫勒市于是邀请了托马斯,和耶夫勒市的市民们一起创造了这个展览。在今年的国庆节,这个展览也来到了中国上海,托马斯本人也受邀前来中国分享他的故事,以及关于性别议题的洞见。
展览期间的“快闪摄影棚”中,托马斯还专门为一些申请者进行了拍摄。他观察到,大多数的申请者是女性,只有三个男性。对此,他略表遗憾,“我更倾向于进入摄影棚的人是随机的,或者是我自己走出去,和人们交谈,这样的话,我拍摄的这群人会更加具有代表性一些。”
但从另一方面,托马斯也认为更多年轻女性申请者也让他拥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这些中国女性自信和力量。事实上,这次展览,除了托马斯的作品,也加入了本土采访的部分。商业生态工作室采访了六位背景各异的对象,他们的故事和观点,连同他们的图像,成为了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参观者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性别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探讨这个议题的时候,必须进入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避免流于空谈和口号。
托马斯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国摄影师能够关注这个议题。以下是《商业生态》和托马斯·古纳松对谈中的更多精彩节选——
商业生态:当你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镜头也被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时,你首先是怎么做的?
托马斯:我先是在我的博客上提出这个话题,展示了很多搜集自媒体、广告、社交媒体上的图像,然后进行分析。当我做了这些之后,人们也经常会把一些他们看到的照片发给我,让我分析。我记得早期我分析的图片中有这样一张杂志封面照片。这种杂志你通常在飞机上、列车上看到。封面女郎穿着迷人的连衣裙,以突出身体曲线的姿态站着,眼神迷离,看起来像是时尚模特、艺术家或者在夜总会工作的女郎,但事实上,这位封面女性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厨师。而这张照片唯一透露出她职业身份的是背景中的厨房场景。有趣的是,同样一本杂志,数页之后,一位男性穿着厨师服手臂交叉握在胸前,看着镜头,告诉他的专业。
来自托马斯分享PPT
商业生态:对你发起的这个议题,瑞典人们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呢?
托马斯: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表示同意,说“当然,这很重要”。这也让我的工作特别容易推进。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比如质疑“我们真的有必要分析所有这一切吗”。也有人认为,我们当然可以尽可能地追求平等,但是性别本身在“支配和服从”方面就有所倾向。现在,瑞典持保守观点的人群数量是在上升的,比如反对移民的人、想要修改堕胎法的基督派保守派、认为女性应该更多照顾孩子男性应该挣钱养家的传统家庭。
商业生态:发起这个议题至今,有没有观察到一些变化?
托马斯:这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几个星期以前,我去H&M演讲,他们让我看企业的主页。我惊讶于网页上的照片的无倾向性。女性可以站得笔直,紧密双唇,看上去很主动,男性可以面带笑容,而不是板着一张脸。H&M的摄影师告诉我,他们非常关注这个议题。而在多年前人们通常会假设,一家商业公司基于安全考虑倾向于选择迎合性别的刻板印象。现在,企业开始改变,因为公众要求企业进行改变。
摄影师以前对公司也持有类似的态度。“客户让我这样拍摄,我就这样拍摄,通常不会说不。”但现在摄影师会问,“我应该怎么对抗我的客户?”
曾经有一位女性摄影师打电话给我,说她拍摄了两组模特穿着衬衫的照片,两组照片都很好,区别在于,一组模特没有搭配裤子,一组则搭配了裤子。这位摄影师很犹豫是否要发送前一组照片,因为她担心最后客户会选择这组照片,但最后出于取悦客户、获得工作的考虑,她还是同时发送了两组照片。不出所料,客户选择了没有搭配裤子的那一组照片。这位女性摄影师很难过,并决定以后不会再发送类似的照片,甚至最开始就不会拍摄这些照片。她想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商业生态:事实上,围绕在在我们身边的图像也在左右着我们对美的定义。
托马斯:是的。我记得中国关于模特照片上的明显雀斑有过一场辩论,认为有雀斑的模特不美。但是情况在瑞典恰恰相反,雀斑被认为是美的,很多模特脸上都有雀斑。所以,关于美的定义,文化和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我希望未来,模特只是作为一种职业存在,服装企业也停止寻找那种相貌过于出众的人,而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展示服装。瑞典有一家服装公司发起了叫做“Nordic Tones”的倡议,在时装发布中启用的模特非常多元,有年老的,也有各种肤色的。虽然瑞典很多元——有21%非北极背景的人口,但是很多瑞典品牌通常只用白皮肤的模特。H&M是个例外,因为它非常国际化。因此,任何人,无论体型、种族、风格,都应该可以成为模特。
遗憾的是,通常只有女性响应这样的号召,男性依旧缺位。当我们拿自己和那些经常看到的模特比较,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如果我们能够停止对我们的身体或者肤色的不满,更多的能量会得到释放。
商业生态:未来有哪些计划?
托马斯:我会继续带着这个展览去到全球不同的地方。上一站是俄国。俄国的恐同问题,很多群体和政治人士会攻击LGBTQ群体,这样的歧视甚至存在于法律规定之中。在这个国家,同性恋的相关信息是不允许面向18周岁以下人群,你甚至不允许袖子上穿戴和彩虹相关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俄国的展览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并且只对18周岁以上的人群开放。而在其他的文化中,人们的关注点又会非常不一样。比如在拉脱维亚,残障人士的图像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杂志上。接下来会去墨西哥。
注:Emma Brown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