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活动:赋能与社会参与
赋能边缘群体,聆听德式CSR与中国本土社会创新实践
“在传统观念里,残障人士是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距离我们很远;有人则认为残障人士就是需要医学帮助的病患;但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有享受同等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权利……”
“孩子在10岁以前是在学习如何阅读,此后是通过阅读来学习。截至2015年,乡村学校的比例在中国约为70.6%,这些学校的学生们渴望阅读,但能力却有限……”
“2015年,在上海,有4万人死于癌症,5.9万人由于衰老而自然死亡。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临终关怀……”
“目前我们在全球有超过5万名员工,因此无论性别、信仰、文化或是其他方面的差异,员工之间首先要学会包容,也要把这种包容精神推及社会……”
……
2017年12月4日下午,一场名为“赋能·社会参与”的工作坊活动在歌斐中心29层举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领域的人们坐在一起,聆听德国企业和中国本土NGO负责人分享的社会创新实践经验,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提高社会参与,实现边缘群体的赋能。活动由商业生态工作室和德国工商总会驻华代表处(以下简称德国商会)共同举办。
这场工作坊的缘起要追溯到两年以前。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成员Rolf H Köhler在活动上介绍道,2015年,德国商会和贝塔斯曼基金会发起了“同心、同力、同行”倡议(The More than a Market Iniciative),支持、鼓励和发展德国企业在中国推进CSR实践。在这两年里面,企业的参与热情在不断提升,申请项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成员 Rolf H Köhler
2017年,商业生态工作室采访了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德国企业和来自中国本土的CSR和社会创新实践。分属于9大领域的20个案例,组成了商业生态2017/2018特刊《社会创新在中国:德式CSR和本土实践》。《商业生态》杂志主编孙海燕把这本还带着油墨香气的特刊介绍给本次工作坊的参与者,也希望把里面所蕴含的社会创新精神传递出去。
《商业生态》杂志主编 孙海燕
本场活动由游戏体验、嘉宾案例分享、圆桌讨论和工作坊四个部分组成。下面来看看嘉宾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给人以启发的案例,以及参与者们共创了哪些创新想法吧。
太仓包容性工厂: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解决方案
太仓包容性工厂是Köhler在提到同心、同力、同行”倡议申请项目时让他备受鼓舞的一个案例。太仓工厂的工作教练Marina Kalnitski来到了“赋能·社会参与”工作坊,她用一段视频向参与者们介绍了这样一家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解决方案的机构。
几年前,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很难找到工作,更多地是在家里接受来自社会或政府的帮助。而太仓包容性工厂通过一套从残障人士特殊需求出发的生产管理流程和专业的职业培训,保证他们操作的精准度,让工人们不仅拥有了体面的职业,更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收获了自信,他们比普通人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太仓包容性工厂工作教练 Marina Kalnitski
“手牵手”:对生命的关怀应直至最后一刻
“死亡”在中国是一个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而专为末期癌症患者提供支持服务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的联合创始人王莹,在2008年服务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的过程中认识到,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却常常被忽略,病人临终前医护条件差,心理得不到疏解是一个普遍现象。王莹举例说明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手牵手的志愿者,帮助一位病榻上的父亲把一枚蕴含着“勇气”的苹果交到了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手上,即使不能如约定般陪伴孩子到参加高考的那一天,这位父亲也没有留下遗憾。
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 王莹
“六和公益”:让阅读真实发生
从2012年创办了“六和公益” 开始,裘水妙走上了乡村阅读教育之路。当裘水妙提问道:“你认为什么是真实发生的阅读?”时,“眼睛是亮的”、“是阅读时脑海里能形成像电影一样的画面”是参与者们的回答。但裘水妙却发现被捐赠出去的书并没有在乡村学校的学生中被阅读开来,学校误以为保持书本完好是捐书者们的意愿,致使学生们不敢去真正阅读这些书籍。因此,打造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和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真实发生,是六和推进乡村阅读教育的重要一步。
六和公益总干事 裘水妙
汉高:鼓励员工参与志愿项目,贵在坚持
Caroline Vaquette在汉高工作了12 年。作为汉高的人才管理及多元化和包容性负责人,Vaquette认为是汉高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让每一名员工都愿意在这里工作。
两周前,汉高刚刚结束了“包容周”活动。Vaquette说,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的成功需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而“包容”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汉高鼓励员工参与志愿项目的原因之一。汉高在1998年开始了名为MIT(Make an Impact on Tomorrow)企业志愿行动,鼓励员工发起或参与志愿项目。Vaquette认为,做好一个志愿项目并不难,难点在于坚持。
汉高的人才管理及多元化和包容性负责人 Caroline Vaquette
圆桌:推进社会创新项目运作的动力
在圆桌环节,孙海燕和四位演讲嘉宾探讨了什么是让一个社会创新项目真正运作的推动力。Kalnitski认为包容性工厂能够成功运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各方合作。来自其他企业的订单是第一步。王莹则认为,社会发展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单薄,当面对实际需要时,就会意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裘水妙认为在教育里面,老师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所以在推广乡村阅读时还一定要注意对于老师的培养。Vaquette认为要推动员工真正参与到志愿项目里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举办活动,让员工与NGO有直接的沟通是让他们与了解志愿项目的方式之一。
工作坊:为边缘群体赋能
在工作坊环节上,参与者们分别分组就老龄化社会、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就业、志愿者参与等话题方进行了讨论。
针对老龄化问题,小组成员认为留守老人、广场舞占地及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健忘状态是当今中国老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问题。小组成员提出,让企业和NGO参与进来,为老年人开展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让他们学习现代化的沟通工具以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是可行的解决方式之一。
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参与者们在外来务工人员这一话题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同心、同力、同行”倡议申请项目之一的足球项目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随迁子女体育教育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补充道,可以在项目中举办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活动,从而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
在残障人士就业问题上,小组成员发现在面包房、洗车行里,残障人士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何发挥残障人士的优势,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接是重要的一点。这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残障人士的能力和适应性进行评估,还要了解企业有哪方面的岗位可以提供。同时,企业还需要考虑到事故的问责与处理。
谈到在中国如何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志愿项目时,小组成员表示需要了解中国员工的特点。中国员工相对被动,需要有负责人起到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员工对于疾病等问题比较避讳,他们更喜欢参与到较为轻松的志愿活动中,例如与孩子们互动。德国商会鼓励更多社会创新项目或NGO的负责人来到企业演说,从而达到鼓励员工参与志愿项目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