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吾木村:在村庄里提升可持续领导力,探索可持续的村庄未来
深秋,吾木村山脚下的金沙江的颜色变成了蓝绿色,与山间的草木枯黄,刚好遥相呼应,美如一幅山河壮阔的画。
我与吾木村相遇
夏天的颜色刚好相反,江水是黄色的,山峦是绿色的。我在去年夏天初见吾木的时候,有种“翻过了千万座山,终于遇到你”的归来的感觉。我从面包车上跳下来,迎面就看到了和继先的笑脸。继先的笑很有感染力,他一笑起来,整张脸瞬间明亮起来,充满了笑意。
夏天的吾木村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继先,前面两次是在银杏伙伴的聚会上,几乎没有机会说上话。然而,这次带着全家来到千里之外的村庄,一见如故,心里一下子安稳下来。
关于吾木村,我来到村庄之前,继先发给我的村庄简介是这样的——吾木村地处云南丽江玉龙县宝山乡东南部,纳西语村名叫Jil coq we。相传建于北宋之前,是历史悠久的纳西族聚居村落。吾木村地处茶马古道丽江至永宁的线路上,平均海拨约2000米,最低的金沙江河谷海拨约1500米,最高的王盘山顶约3505米,年平均气温18-25℃。
继先帮忙扛起行李,往山上的村子里走。我发现我没走几步,已经气喘吁吁。我在夏天来到吾木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休养身心。去吾木村的想法,大概在去年四月的时候升起来的。那时候,我从未有过那样筋疲力尽,完全靠意志力推动着事情运转。
从去年1月底紧急参与到国内救灾,然后没来得及喘气,又一头又扎进了国际救灾,希望把中国民间的救灾经验传播出去,帮助国际救灾工作。把本来一年才做完的杂志工作量放在了差不多2个月里完成,幸好我们和200多个跨越了国界的志愿者并肩作战,咬着牙扛了下来。与此同时,一边推动着工作室被疫情打乱的工作,一边照看着正在家中上网课的孩子们。
就在那个四月,特别疲累的我,心底最渴望的是回到曾经待过的瑞典森林。朋友说,那是你的精神家园。我也没想到,多年以后,独自住在森林里的一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记。我想念风吹过树木的样子,想念坐在蓝天下看鸟儿在天空中飞,想念各种颜色的花朵和各种形状的白云,想念夜晚的星空。这成为我最疲累的时候全部的想念。回到自然的怀抱里,成为自救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我在群里看到继先分享他山谷里的村庄的时候,我就向他提出了夏天来到吾木村休养与创作的想法。
在吾木村,我把自己倾空,每天走各种的山路,看村庄脚下那条流淌的河流,看看村子里的人怎么过日子,时间终于慢了下来。继先不时地送来自己田里种的蔬菜,还有自己酿的酒,我们有时会聊得很久。他就像是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一个人,他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村里的每一个家庭和出生于此的人,他知道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丰硕的庄稼,留下宝贵的种子。最重要的是,作为东巴,他传承着纳西文化,让当地人的生活与自己的文化紧密相连。
我们谈论着苦难和死亡。“生活真的不容易。”继先有感而发,当我了解他和他的父辈所经历的事情,我顿时觉得我所遇到的那些事情真不是什么事,人世间的苦难有时超越个体的想象。他说,越过苦难,人会成为精神上的贵族,而如今的很多养育方式都是让孩子们远离困难。人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苦,但是,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苦难,那么就可能有足够的智慧面对人生的后半场,最难的是吃不起苦,也无法面对后半场的苦。
纳西族的文化里,人从一出生就“向死而生”,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让自己归于自然的死亡,而不是非正常的死亡,才可能避免成为没有归途的魂灵,回到自己祖先的“家”。这些在走路时、或是深夜的交谈,都让我触动。
在继先身上,我真实地看到了“智慧自苦难中来”,也觉得年少时学习的《孟子》的这一篇字字珠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棵树”&“友善的光”夏令营
在吾木村的最后一周,乡村夏令营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本来,我以为往年我们工作室持续推动的“自然写作成长营”因为疫情的缘故只能暂停了,继先也觉得他所推动的“一棵树”夏令营也因此暂停。但没想到,我们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村庄里继续今年的夏令营。在内容设置上,我们两个人做了彼此的融合。我带来了自然写作和环境保护的那部分,继先带来了东巴文化和了解植物的那部分,加上建筑师小麦,带来了“建筑与家”的那部分。
夏令营的孩子们分享自己所创作的“家”
当吾木村的孩子们各自画着自己“家”的时候,有的孩子画了房子的窗户,有的画了新改造的卫生间,有的画了自己和父母在房子里共度的时光,我看着这些画,不禁动容。村里有一所学校,但是学校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一些年级招不满学生的时候,孩子们就要离家去到乡里的学校住宿学习。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家”和家所在的村庄,是滋润他们成长的天地。然而,和其他村庄一样,这个偏于一隅的村庄,面临着各种挑战。
带着一群人来到了村庄
吾木村的山河和空气,繁茂的草木,蔬菜和黑猪,继先的照顾和村民的友善,还有缓缓而静默的时间,疗愈着我。在村里的一个月,让我生出了力量,重新回到忙碌的城市生活。疫情之后,浮华和喧嚣过后,有些价值开始被人看到,人们开始思考意义,无论是人生的意义,还是商业的意义,“健康”和“可持续”,这样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心目中。
有一些东西在我栖息在吾木村的那个月中不知不觉中生长,对于实际的村庄生活,我有了真实的体验。我即看到了村庄的美好,也体会到村庄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环境上,特别是“人在被城市吸走”。当你和一个地方的人与土地发生真实的连接的时候,就会有些东西长出来,比如,我的心里面总是惦念着村庄的未来。
“城乡共生”这个议题,我们从2011年工作室成立以来就开始关注。在这个议题之下,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比如可持续的食物、农业发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乡村教育、城乡之间的反哺机制、村庄的智慧、村落建筑、河流和水资源保护、垃圾治理……这些话题都以不同的形式被探讨过。2年前,我们推出了“在乎伞”项目,也和这个议题相关。我们把所拜访的中国四个乡村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呈现在伞面上,这个伞面的面料来自于6个回收的塑料瓶。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创作带领城市的人们进入到乡村的日常生活之中,重新唤起与乡村的连接和对乡村未来的思考。
以吾木村为灵感的“在乎伞”
事实上,我们的创意顾问小麦在吾木村度过了一个夏天之后,自然而然的,一把记录着吾木村生活场景的“在乎伞”也将要诞生。
吾木村给了我更深的启发。我希望关于村庄的思考与对话能够在真实的场景里发生,并且能够产生推动“可持续的村庄未来”的想法与资源的交流、行动和长期的愿景。这样的想法终于在秋天发生了,这需要感谢来自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支持。当我带着一群人来到吾木村,再次见到继先的时候,我觉得这简直妙不可言。
来自于多元责任相关方背景的工作坊参与者
商业生态工作室主编孙海燕在做工作坊的介绍
阿登纳基金会(德国)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守福在分享德国乡村发展的经验
这也是“可持续领导力学习坊:可持续的村庄未来”工作坊得以发生的背后的故事。这次参与工作坊的伙伴,来自于不同领域——有学者、基金会、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家、个体探索者;有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也有来自德国;跨越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年龄代际…… 这种多元责任相关方的背景,让对话的视角变得更加有趣,彼此之间能够获得启发。吾木村的村主任和吉胜和东巴继先、还有返乡青年杨兴凤作为村庄代表,也带来了当地村庄的视角。
拜访吾木村老中医的家
通过一个夏天的在地观察,让我根据村庄的特点和所面对的挑战,设计出了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能够深度体验村庄的日程,在感受自然与乡村面貌的场景里,激荡起参与者之间的提问与对话。来自于香格里拉的此里卓玛和来自于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东周群培,作为分享嘉宾,与继先一起分享了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乡村治理探索。
吾木村东巴和继先和村委会主任和吉胜
致力于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此里卓玛在分享社区发展经验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贝.东周群培在与伙伴们分享
在设计这个“可持续领导力学习坊:可持续的村庄未来”工作坊的时候,主要的考虑点在于:
1)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对话,发现乡村的智慧;
2)多元责任相关方的不同视角;
3)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聆听与分享;
4)了解乡村的现实挑战,寻找本地化的解决方案;
5)唤起思考与行动,培养可持续领导力。
在村庄里提升可持续领导力,探索可持续的村庄未来
参与伙伴们在共同体验和了解了村庄的基本情况之后,提出了四个希望探讨的议题:现代化的传统探索;社会转型中的村庄教育;有特色的村庄产品开发:实体产品+活动产品;村庄里的植物与种子教育。
伙伴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分成小组,在村庄里敲门入户,开展田野调查,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提案。
探索“现代化的传统探索”这个议题的小组伙伴们通过与村庄里的2户人家的访问,发现了一部分的村庄所面临的现实:村庄处于刚脱贫甚至是半脱贫的状态;年轻人离开村庄并不仅仅是因为金钱,也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老年人在村庄里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宁愿去镇上甚至很远的地方养老;村里的有效劳动力非常少;家长有让孩子接触东巴文化的初衷,但存在严重的文化断层;村庄缺少发展经济的资源,但基础设施比较好。
探索“现代化的传统探索”议题的小组伙伴们在一起工作
小组通过讨论,建议村庄能够构建起推动村庄发展的核心团队,这个核心领导团队至关重要。这个核心团队能够达成共识,建立起机制来整合内外的资源,融合在村里生活的老年人的能力。建立起共同的平台和品牌,通过共同创收、轻资产投入的方式。同时,抓住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志愿农村项目的机会。小组对可能落地的项目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村庄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具有特色的游学路线。
小组提出了对村庄的期待:“在一起:村庄的所有人要在一起,参与者要在一起。”在小组调研的过程中,继先也提出了他对村庄的期待:“每个人能内心平静无压力,祖辈走过的路后世能够继承下去。”
探索“村庄里的植物与种子教育”的小组成员们在一起工作
探索“社会转型中的村庄教育”议题的小组成员在分享
探索“有特色的村庄产品开发”议题的小组成员在讨论
村民们一起参与工作坊的聆听与讨论
工作坊的伙伴们在户外行走时彼此支持
虽然工作坊的成员们只有三天的时间短暂地在一起共同学习与生活,然而,这充满碰撞与启发、身体力行的时光,让参与者觉得在工作坊过程中和其他参与者建立了深入的连接,对“可持续的村庄未来”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这次工作坊结识了更多在乡村实地工作的工作者。工作坊帮助其对个人领导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并希望将这样的心得带入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工作坊的伙伴们在清晨的山间走路
“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从这样的近距离探访和交流,不仅加深了认识,也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一位参与工作坊的伙伴这样反馈道。对于继先来说,这次工作坊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鼓励和信心。“你们的工作坊让我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也感觉我找到很多突破的方向和方法。”
“可持续领导力学习坊:可持续的村庄未来”工作坊第一场在吾木村发生了,每个参与者都收获满满。回望这段最初从去年夏天开启的吾木村的村庄之旅,我看到了融合和共创的可能性,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力量就像河流一样,汇集在一起,面对真实的社会议题,激发内心的善意与驱动力,让改变发生。
乡村振兴的一号文件刚刚颁布,在牛年的春雷响起后鼓舞着神州大地。我们的团队希望联合更多的力量,继续推动更多这样的工作坊在未来发生。
(摄影:王孜、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