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我们“靠近自然”,什么电影让大家一起落泪?
这一晚我们“靠近自然”,什么电影让大家一起落泪?
四月的上海晴一天雨一天,就在这样一个大雨倾盆的周末夜晚,在最代表上海现代化程度的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文化传播中心里,却播放着最远离现代而“靠近自然”的电影。观众们冒雨来欣赏由商业生态工作室精心挑选的5部环境人文影片,并且几乎为同一部来自瑞典的电影而落下了眼泪。
不仅仅是环保电影
可能很多朋友在观影之前会以为这是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电影之夜,其实不然。生命、自然、亲情、传承,都是这些电影所涉及的主题,而本场活动最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片子。
《爷爷,我,还有飞向天国的直升机》讲述了发生在瑞典的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久病不起的爷爷在临终前决定和小男孩一起去森林采蘑菇,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给小男孩。圣诞节过后,爷爷最终去世,小男孩及一家人守在他的身旁送他离开。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朴实,没有刻意地煽情,却让人感动不已。
《冰之手形》、《如何采摘浆果》以及《回声》这三部电影同样来自于北欧。挪威短片《冰之手形》讲述了在北冰洋捕猎的人们需要面对沉重的劳动和常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当显微镜的镜头对准他们的手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手掌上的纹路和冰川地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何采摘浆果》描写了在芬兰北部秘密的浆果之地,外来劳工与本地人的冲突,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思考。而在《回声》里,我们看到了格陵兰岛遗世独立的绝美风光,了解到二战期间美国在此建立的空军基地所留下的大量废弃物,是如何继续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想要维护正在消失的民族传统的努力,以及她蓬勃的生命力。
与其他四部风格稍有不同的,是曾经获得2003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的德国动画片《轮盘记》。对于人类来说,周遭的一切经过多少年都不见得有所改变,而在石头的眼里,这些变化不过都是过眼的云烟。从一个废弃的车轮开始,人类文明开始繁荣,耕地减少,高楼拔地而起,眼前是飞快变化的广告牌,高架桥从头顶越过。而这一切在影片里不过几秒钟,最终人类文明消失,万物还是回归本来的样子。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因为得到了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支持,上海的观众有缘观看这些难得一见的影片。“这次观影太特别了,我们平时看了太多的快餐文化,很需要这样的体验。”一位观众在离场时说到。
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从来没有见过观众质量这么高、有着这么深度交流的观影会。”为活动做视频记录的朋友说。的确,5部好片子点燃了现场观众讨论的热情,影片结束后,几乎所有的观众留下来参与了《商业生态》主编孙海燕以及独立摄影师周仰引导的交流会。45分钟观影交流会之后,依然有观众意犹未尽。散场之后还继续讨论。
不得不提的,还是最受欢迎的瑞典片。孙海燕与大家分享了非常个人化的体验。“由于我本人在瑞典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对片中所展示的生活细节非常有感触。特别是瑞典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很让人感慨——在爷爷去世时,小男孩以及家人守在他的身旁,讨论着他的死亡。‘他的心脏不跳动了’,孩子们说道。非常自然的一个态度。”
孙海燕的话引起了同样在瑞典生活过的台下一名观众的共鸣。她欣赏北欧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平等的关系,包括小男孩与爷爷很自然地讨论性与爱情的话题。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一直关注“临终关怀”话题的周仰也特别喜欢这部片子,她自己在英国和中国都拍摄过这个题材的作品,而她自己也是比较关注在日常状态下的老人,而不是极端的案例。以摄影师的身份,她常常能给出另一个角度的观感。她提出,影片最后并没有以爷爷去世而结束,反而是讲了小男孩跟他的朋友去采蘑菇,并且告诉他,当蘑菇在锅里“说话”的时候,就表示是蘑菇最美味的时候了。这种手法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有种“传承”的味道。
另一名观众则提到自己家中的老人,老人都已经超过80岁了,自己也即将面临着送他们离开的现实。他说,最难得的是,与你的亲人一起去经历一些事,哪怕是平常的小事,就像影片里爷爷和孙子一起去采蘑菇,这些都会成为未来的点滴回忆。
“《冰之手形》是另一部我很喜欢的片子”,周仰分享到。她认为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很独特,通过老人手掌的纹路的特写,来展示与北极地貌的相似之处。与另一个美国摄影师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选片的时候,我们不仅选择与自然相关的题材,而是希望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等。”孙海燕谈到了选片的标准,同时也提到了举办活动的初衷。“我们在这样一个人很多、很拥挤的城市,是不是内心可以不要那么拥挤?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种心境?”
可以说,通过电影之夜,商业生态工作室为大家打开了一道窗,而当窗外的阳关照射进来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有对“自然”的别样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