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不一样的“甜蜜蜜”
文/陈艳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邓丽君清澈的歌声里享用午餐,再配上一杯来自邓丽君家乡的台湾古坑咖啡,这在香港是难得的午间放松时刻。在这家名为甜蜜蜜的咖啡馆里,处处都是邓丽君的影子:各个时期的照片装饰着墙面,店内的大屏幕播放着她的演唱会,更有一整面墙的纪念品专柜,还摆放着耳机,留给歌迷可以静静欣赏她的歌声……
另一家位于沙田的Cafe 330则是提倡“吃得有机、简单、愉快、环保”,店内提供的多是新鲜的三明治、沙拉、研磨豆浆之类的轻食。午后时分,这间设在医院内的咖啡馆坐满了人,除了来医院的人,也不乏外部的顾客来此处小歇。
这两家在经营上各有侧重的咖啡馆,都是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以下简称“新生会”)下属的社企。新生会自1994年开始在香港发展不同形式的社企,到目前为止,其下属的社企共有19家,其中餐饮业就有5家。
从菜摊到一整条供应链
Cafe330的食物品种丰富,店内出售的三明治、糕点,甚至冷藏柜里的有机豆浆都是新生会自己的食品品牌,而制作这些食物的食材都由新生农场送达新生会下设的庇护工厂以及食品制造厂。新生会于2008年起发展自家食品供应链,将自家品牌产品供应给新生会下属的零售及餐饮社企,甚至社会上的大型超市及餐厅。如此一来,有效降低了运营多家餐饮店的成本、稳定了供应,也让公众通过购买这些食品直接了解到康复者的工作能力,打破刻板印象,起到了窗口的作用。
早在1959年,新生会就开始为以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心理咨询以及就业指导。1965年,新生精神康复院正式成立。在康复院的后面,新生会开辟出了一个农场,取名“新生农场”,康复的患者就转入那里养猪养鸡种菜,也算是学习到一种技能。农场里的食物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剩下的要怎么处理?于是乎,新生会历史上的第一家社企——“新生菜摊”于1994年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只是市场里的一个小小摊位,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了。公众的偏见也是菜摊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但是慢慢地,康复者和相邻摊位的伙计能够融洽地相处,在刮风下雨时还能彼此照应。这为新生会日后发展社会企业建立了最初的信心。
从原本自给自足的新生农场开始,到衍生出市场里的一个菜摊,再到1997年第一间新生餐厅的成立,这一切标志着新生会真正开始运作社企,新生会一直在挖掘自己已有的资源,所以做起餐饮业也是顺理成章。但是能够走过15年,并且总是推陈出新就并非易事了。也是在1997年,新生会企业有限公司(New Life Support Enterprises Limited)注册成立,至此,社企从新生会内部的一个部门蜕变成自负盈亏的独立企业,同时兼顾为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实地培训以及就业机会的社会使命。
如今,新生会下属的社企涉及餐饮、零售、清洁、生态旅游、物业管理、产品直销等多个业态。如新生会行政总裁游秀慧所言,“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商业社会中,社企要想生存,就需灵活变通。”
训练与就业并存
过去,对于精神病康复者的康复服务主要集中在住宿服务、社区支持以及职业康复服务。新生菜摊的先例也让新生会相信,很多康复者都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只是缺少一个发挥潜能的机会。如果说,提供康复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康复者重拾信心、迈向自力更生,不再依赖社会福利金,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培训进而得到工作机会呢?
事实证明,训练与就业并存的模式最终能让康复者真正地回归主流社会。与甜蜜蜜新生咖啡馆临街对望的是一家六星级酒店。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咖啡馆默默地吃了半年的午餐之后,向新生会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希望咖啡馆的员工能够到自己工作的酒店去工作。
如今,已经有20名员工在这家酒店的中餐厅以及杂物部工作。同时,新生会为酒店的员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帮助人们认识精神病、了解精神康复,也教给正常人如何去舒缓自己的压力。酒店在向康复者主动抛出绣球的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当社企成为平台
2012年6月,香港第一间以经典红白蓝布料为主题的概念设计店“红白蓝330”在旺角开张营业。“红白蓝”代表着港人坚毅不屈、灵活变通的拼搏精神,设计店的幕后推手之一设计师又一山人(黄炳培)一直希望用“店铺+小型展览馆”的形式将这种精神在香港保留下来,而这种精神也是精神病康复者重返社会的最好写照。
基于这样相同的价值理念,双方都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合作。于是,“红白蓝330”成了新生会下属社企中第一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社企。设计店内的红白蓝产品均由又一山人设计,而把设计变为产品的则是康复者们。除此之外,店内也会开设创意工作坊,带入互动的体验活动。
“我们希望用社会企业做一个平台, ”在游秀慧看来,当社企的商业运作达到成熟后,由于它天生兼顾了社会效益,自然会吸引到多方的社会资源,能够合力在这个平台上尝试新的东西。“红白蓝330”正是糅合了创意、艺术、本土文化、社会共融多个范畴,是新生会的又一次创新。
(摄影 姚松鑫)